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比一比》)

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比一比》)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5    点击:  102 次

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

网上有关“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比一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无 课件频道。

1.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内容: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毛线、纸条各11组;同桌准备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4、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2.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学生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数一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板书:比一比)

 二、新课

 (一)同样多

 1、看图说话:教师贴出4个圆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再贴出4个三角形纸片,学生数一数有几个。看着这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同样多的呢?一个圆纸片对着一个三角形纸片,所以我们就说,圆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

 2、比一比:请伸出你的双手,我们用一个指头对着一个指头的方法来比较一下两只手上的手指头是否同样多(师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2、教师在黑板上贴2个○和3个△。提问:怎样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商量。)指名说。

 3、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多或少的。

 4、学生动手操作:①第一行摆3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②第一行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③要使下图中第一排比第二排多2个圆,应该怎么办?

 三、练习

 1、p11、12练习一1-4题。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同样多的,什么东西是多些,什么东西是少些的?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比较多少,明天我们要学习比较长短,请同学们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用过的铅笔。

 

3.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

 二、导入新课:

 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

 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具体来探究一下。

 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部分?学生随便指。

 (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教师演示)

 (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

 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

 1、找观察“点”。

 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

 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

 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教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场景二:描述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

 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较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

 六、布置作业:

 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 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

 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部分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

 

4.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5.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比一比》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学前班游戏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学前班游戏课件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5的分解组成,找出互补规律。

 2、能进行合作性游戏,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发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地毯20块每人一朵花(点子与数,2朵花有x)纸、笔各8件,;地图一张黑板、粉笔数卡0-5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花",找出5的组成

 1、5人一组开花(根据花的颜色找出5的分解组成)。

 2、讲述记录结果。

 3、整理5的分合方法,得出互补规律。

 二、游戏"找朋友"

 1、两个点子合起来为5的,找一对好朋友。

 2、两个数字合起来为5的,找一对好朋友。

 三、游戏"打扮祖国妈妈"

 1、按花色分两组坐好。

 2、交待游戏玩法。

 花插在地图的边线上,红花往上接,蓝花往下接,数字与数字、点子与点子相接,比比哪队快。

 3、比出结果,看哪组地毯多。

 四、游戏"猜数"

 1、翻出6个数字(0-5)给幼儿看。

 2、交代玩法,看数字记住其位,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3、幼儿游戏,教师出题,奖给幼儿一定的奖品。

 五、得出竞赛结果,稍做评价。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2.学前班游戏课件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协调、灵活地跳圈。

 2、乐于与同伴共同探讨可回收物品与不可回收物品的种类。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能识辨可回收物品与不可回收物品。

 2、小呼啦圈若干个、篓子若干个。

 3、废旧物品(易拉罐、废纸盒、塑料瓶等)。

 活动过程: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

 2、教师示意开始,两组的第一名幼儿跳圈到终点(遇单圈时单脚跳,遇双圈时双脚分开同时跳)。

 3、到终点后,在终点的“寻宝区”里将可回收物品选出,并放入空篮中,再延原路返回,拍第二名幼儿的手,依次进行。

 4、师及时鼓励表扬。

 5、比一比,看哪一对跑得快、选得对。

 活动规则:

 1、要跳到圈中心,不能踩线。

 2、跳双圈时一定要双脚同时落地。

 3、从终点“寻宝区”里选出可回收物品必须放入空篮中。

 

3.学前班游戏课件

 活动目标:

 1、学会玩游戏《毛毛虫》,能遵守游戏规则。

 2、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同伴合作玩的能力,体验幼儿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坐成两直排。幼儿一只手贴有小标记。

 重难点:

 引导多个幼儿合作玩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伸出食指)问:“小朋友,伸出你们的食指,今天汪老师请你们来当魔术师,看把我们的食指能变成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汪老师要把我的手指变成毛毛虫。毛毛虫来啦!毛毛虫要来玩游戏啦,你们听它在玩什么游戏呢?

 二、幼儿学玩游戏。

 1、教师边念儿歌边玩手指游戏。

 毛毛虫,(左手的食指爬啊爬)钻进洞,(右手握成空心拳做成洞)转一转,挖一挖,拉一拉

 2、分解游戏的玩法。

 ⑴毛毛虫玩了什么游戏啊?我们要念到“洞”时,毛毛虫才能钻进洞。

 ⑵毛毛虫钻进洞,它做了哪些动作?

 ⑶毛毛虫在洞里卡住了,我们一起把它拔出来吧。(1、2、3、啵)

 3、幼儿学玩手指游戏(2—3遍)

 ⑴教师完整地示范游戏一遍。

 ⑵幼儿学玩游戏2遍

 ⑶幼儿边大声地念儿歌边游戏一遍。

 三、幼儿结伴合作玩游戏

 1、请幼儿面对面坐,两两合作玩。(一人当毛毛虫,另一人当山洞)

 2、交换角色玩。

 3、教师请一幼儿与教师面对面,两人两只手来玩。(贴有小标记的手当洞,要求洞不动,毛毛虫动)

 4、幼儿合作玩。

 四、三幼儿合作玩。

 (要求幼儿听指令,迅速找到三个朋友一起玩,并能做好准备工作等待玩游戏。)

 1、教师请两名幼儿来示范玩游戏一遍。

 2、三人为一组,幼儿合作玩。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我们可以一个人玩、可以两个人玩,还可以三人玩,还可以很多个人一起玩。

 五、结束活动。

 现在我们去把这个游戏教给其他小朋友吧!

4.学前班游戏课件

 活动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2、能大胆参与操作,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家的快乐。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动物搬新家》,背景音乐。

 2、三种颜色的火车票、大头笔、背景音乐、站队示范图、地版颜色标签动物楼房和门牌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小动物邀请我们坐火车去它们家玩,请小朋友带上火车票上火车。请幼儿根据火车票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并报数说一说自己是第几个,老师提问个别幼儿:请幼儿准确说出自己家楼层与房号?并与其他幼儿分享。

 二、创设情境感受楼房的层与间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件观察楼房,说一说一共有几层?每层是什么颜色?每层有几间?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请幼儿分组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板上,教师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并小结。

 四、开展游戏《谁不见了》,请幼儿闭上眼睛玩捉迷藏游戏,观察哪一层哪一间的小动物不见了?巩固幼儿认识空间位置关系。

 五、二次设疑以及提高操作难度,引发新经验。

 老师引导幼儿帮助小动物们搬新家,将新的动物和门牌号放入对应的房间位置。小动物们感谢小朋友帮他们住进了新家,并希望小朋友经常来森林公寓做客。

 六、迁移生活,拓展经验出示冬季运动会方阵图,请幼儿参考进行排队。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5.学前班游戏课件

 目标:

 正确使用有关表情的词语,并尝试创编出与表情相关的故事。

 尝试用较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乐意大胆地进行交流。

 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纸杯、饮料瓶、各色包装纸、毛根、各色复印纸。

 做法:

 1.将不同颜色的复印纸裁成小纸片,在上面画上不同的表情,粘在纸杯的不同侧面上。

 2.在透明塑料杯上用毛线装饰上头发。

 3.将纸杯固定在饮料瓶上,用包装纸制作木偶的衣服,最后进行装饰。

 玩法:

 转动塑料杯,就可以看到表情的变化,小朋友可以用它来表示自己的心情,也可以用它来讲述"心情故事"。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说一说》含反思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比一比》,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意图:

 在开展主题活动“大与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量的比较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图画书《阿比比一比》通过角色游戏将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蕴涵其中。在小班后期为使幼儿进一步复习、巩同相关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活动充分挖掘图画书在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师设计了讲述与实物操作交替进行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书中内容,感受阅读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物的探索性活动,理解书中蕴涵的比较关系,感受从不同角度比较结果的不同。

 2、能自主翻看图书,理解画面和故事内容,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实物梨和李子、帽子和围巾;图画书人手一本;故事课件、电脑、投影仪。

 2、经验准备:幼儿对比较大小、多少、长短有一定的经验。图画书《阿比比一比》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自由翻阅。

  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自主翻看图书,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其结果不同。

  教学过程:

 1、边讲故事边演示幻灯片,并出示实物引起幼儿阅读的兴趣。

 (1)阅读故事《阿比比一比》,着重观察人物的表情和语言。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想法并进行演示。

 (2)幼儿操作实物梨和李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教师:这是谁的梨和李子?他们要比一比谁多谁少?他们会怎么比?请幼儿将实物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好。

 教师:小朋友是按一个梨一个李子这样摆的,那谁多谁少?

 幼儿:李子多。因为李子还有呢。

 (3)出示实物帽子和围巾,引发幼儿讨论,大胆演示自己的想法。

 教师:围巾和帽子怎么比?你们觉得是帽子大?还是围巾大?

 幼儿:围巾大,帽子小,围巾能把帽子盖住。

 教师:那帽子还能把围巾扣住呢?到底谁大呢?

 幼儿:就是围巾大。

 2、幼儿阅读图书,了解书中人物的比较方法和结果。教师:请小朋友自己看看,之后他们又比了什么?

 幼儿自主翻阅图书。教师指导幼儿有序翻阅,通过看图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说说在书中发现了哪些不同的比较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

 幼儿:小猫的尾巴长,小兔子是拿线比的,小兔的尾巴短。

 教师:小猫和小兔子用他们的身体比长短,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地方比长短?我们来比比谁的长谁的短。

 幼儿:用手,用脚,用头(与同伴用身体部位进行比较)。

  延伸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并生成相关的活动。

 幼儿1:我讨厌这只猫。

 幼儿2:我讨厌兔子。

 教师:现在咱们有争论了,有的喜欢猫,有的喜欢兔子,因为用毛线做尾巴不公平,下次活动我们再讨论你为什么不喜欢猫。

 主要内容:

 1、教师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比较关系。

 教师运用观看幻灯的集体阅读、人手一本图书的个体阅读、提供实物的操作和游戏,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书中所蕴涵的比较关系。教师了解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对于各领域小班目标的把握充分,在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巩固相关的数学概念,为幼儿学习新经验奠定了基础。

 2、教师顺应幼儿兴趣,满足表达需要。

 当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发生争论时,教师敏感地意识到是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新的兴趣点,顺应幼儿的兴趣及时组织了讨论,满足幼儿表达情感的需要。针对幼儿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教师用提问方式支持幼儿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

 3、教师对于“幼儿重视的公平性”没有充分关注。

 (1)幼儿为什么不喜欢故事里的人物?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要?幼儿对故事的反应,体现出他们对游戏的公平性有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教师理解。他们在与同伴相处和交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故事中的人物不是他们喜欢的朋友关系,角色发生的矛盾不是幼儿想得到的结果。教师在这里缺乏引导,使幼儿产生不喜欢的情感,从而引发了争论。

 (2)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对人物的好恶是否对幼儿产生了影响或暗示?教师在讲故事时用什么语气、声调不会对幼儿的情感倾向产生影响?书里没有正面和反面人物,只有结果输和赢,但是幼儿听故事时却产生两种情绪和情感,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

 (3)对小班幼儿来说,在比较关系中,同类物品的比较好理解,不同类别的物品没有可比性,比较难理解,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相关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教学评析:

 1、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尝试用一本图画书(一个故事)作为切人点开展主题活动,比较符合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先在图书区投放要讲的书,引起幼儿对新书的兴趣,然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满足幼儿对故事书的好奇心,故事的选择能够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较充分,运用幻灯的形式讲故事,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在幼儿提出问题和发生争论时,教师能够注意倾听幼儿的.发言,通过玩游戏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幼儿亲身体验不同的比较方法,较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目标。

 2、教师的小组反思中,较充分地分析和挖掘了幼儿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同时关注到活动使用的图画书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价值。但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比较关系,小组反思交流中没有展开充分的研讨。对于儿童图画书与语言领域目标结合方面有一定欠缺,是教师群体反思中需要注意的。

 附:故事《阿比比一比》

 阿比到西山采了一大袋梨,阿吉到东山采了一小袋李。

 阿比说:谁采得多?咱们比一比!

 阿吉说:要比多,没问题。一个梨子一个李,两个梨子两个李,一对一来排整齐,五个梨对五个李。阿比的袋子已空了,阿吉还有一堆李。

 阿比说:比多算你赢,比大不一定。我的梨子比你的李子大。

 阿吉说:已经比过梨和李,应该比比别的东西。

 阿比摸摸头:好,那么就比头上的东西吧!我的帽子盖在地上可以画出这么大的圆。可是呢,阿吉解开头巾,摊在地上画了一个方。

 阿吉说:方的围住圆的,我的比较大。

 阿比说:把你的头巾叠一叠,塞到我的帽子里,头巾就不见了,还是我的大。可是呢,阿吉用头巾把阿比的帽子包起来。

 阿吉说:还是我的大。

 阿比说:我有帽子没头巾,你有头巾没帽子。帽子头巾不能比,我们来比长短吧!

 阿吉问阿比:比长短?用什么比?阿比笑眯眯地说:当然是用尾巴比啊!

 阿吉说:可是我忘了带尾巴出来呀!

 阿比拉着阿吉身上露出来的毛线头说:你看,这不是一条新的小尾巴吗?

 阿比伸直尾巴量一量,哦!好长,有三块木板那么长。可是呢,阿比帮阿吉拉直了毛线小尾巴,一块木板、两块木板、三块木板……越拉越长、越拉越长.嘿!没完没了啦!阿吉的毛线尾巴,好长,好长,好长!

 教学反思:

 能够根据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设计教育活动,并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图书角提前投放图书,引起幼儿阅读兴趣,激发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的愿望。

 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幼儿探索环节,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书中角色的对话、动作等具体情节的兴趣,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保持较好的注意力,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理解故事内容,并且在游戏环节中帮助幼儿将问接经验顺利过渡到直接经验,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当幼儿产生新的兴趣点时能够顺应幼儿的兴趣组织讨论,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

 不足之处:

 在幼儿对“帽子大还是围巾大?喜欢阿比还是喜欢阿吉?”发生争论时,教师虽然给予了支持,但是没有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问进行讨论。由此可见,教师和幼儿对于图书的关注点存在差异。教师应对幼儿的兴趣点有比较细致深入地了解,从而抓住争论的问题,引导幼儿充分讨论就更好了。

 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比一比谁长的高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说一说》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说一说》含反思1

活动目标:

1、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2、愿意用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3、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粗细、宽窄不同的物品(纸棒、长方形纸条)若干。

2、PPT课件、操作材料打印。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难点:愿意用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儿歌,请仔细听:"草儿细,萝卜粗,马路宽,小道窄。"儿歌里讲到了什么?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引导幼儿比较粗细。

图一,大象和小鹿的腿,谁的粗?谁的腿细?

图二,**的绳子和红色的绳子,哪一根粗,哪一根细?

图三,三棵树桩,哪一棵最粗?

图四,红色的铅笔、**的铅笔、蓝色的铅笔,哪一根最粗?

三、感知宽窄

师: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有的粗一些,有的细一些。除了这些,物体还有其它的特点呢?

1、听儿歌,我们在儿歌中找一找。

教师说儿歌:"马路宽宽汽车跑,小道窄窄田间绕。"

师:你听到什么是宽宽的,什么是窄窄的。

师:宽宽的马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小朋友用动作表示出宽宽的)

师:在宽宽的`马路上,比如我们家乡南北大河的路,有很多汽车在路上都可以一起开。

师:出示小路,可是这条路呢,车一多,一挤,就要倒在旁边的田里了。

一起说一说,哪条路宽,哪条路窄。"马路宽宽,小道窄窄。"

2、出示,引导幼儿比较宽窄。

出示图五,两部手机:哪一部手机宽,哪一部手机窄?

出示图六,两本书:哪一本书宽,哪一本书窄?

出示图七,三张椅子,哪一张最宽?

出示图八,三把尺子,哪一把尺窄?

3、巩固。听口令举纸条。

师:请小朋友从小椅子底下拿出彩色的纸条,先看看这两个纸条有什么不同?(一个宽,一个窄)下面我要请小朋友来听口令举纸条。老师说,请把宽(窄)的纸条举起来。看看小朋友能不能举对!

将宽的纸条放到宽的篓子里,将窄的纸棒放到窄的篓子里。

四、练习巩固(操作材料)

1、请1、2、3、4组的小朋友圈出每组中最粗的物体。

2、请5、6、7、8组的小朋友圈出每组中最宽的物体。

3、使用铅笔请注意安全。

幼儿分组进行习题巩固,教师巡回指导。

五、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品比较宽,比较窄,比较粗,比较细,请小朋友们到外面去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活动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情境的创设、游戏的开展,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发言精彩、准确,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说一说》含反思2

活动目标:

1、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2、愿意用语言表述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活动准备:

1、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品,如:绳子、平衡板、圆柱积木等。

2、大象和长颈鹿各一张,幼儿画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区别粗细。

1、出示大象和长颈鹿的,引导幼儿观察。提问:大象和长颈鹿比,谁的腿粗,谁的腿细?学说:大象腿粗,长颈鹿腿细。

2、拓展经验:知道哪些东西有粗细。如吸管有粗有细等。

二、观察积木板,区别宽窄。

以大象和长颈鹿要过桥的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比较桥面的宽和窄。

三、观察班级环境中的物品,找粗细。

请幼儿举出相关的例子,如有的笔粗,有的笔细等。

四、游戏:比一比,找一找。

1、到户外场地将幼儿分成两组游戏:老师发出指令,如:“抱一抱粗树干。”一组幼儿找到粗树干抱一抱,另一组幼儿观察、评价是否找对了。游戏继续进行:找细树干,从宽宽的小桥上走过,从窄窄的小路上走过……

2、游戏几次后两组交流。

活动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情境的创设、游戏的开展,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发言精彩、准确,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高矮和一样高及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副、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1、出示课件一,图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小学数学课件集锦(5篇)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2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

 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3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P2~3位置

 教学要求: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4小学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游戏,也许大家可能在游戏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呢?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 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例如:每人的点数已知,现在淘气的点数是8,笑笑的点数是9,淘气不继续摸牌肯定赢不了,所以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淘气摸到几才能获胜?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回家后可以把这些好玩的游戏介绍给院子里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好吗?

 

5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教师的教案就好比战士手里的宝剑,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重要工具和伙伴。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加连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意在通过解决“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能坐下吗?”“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合乘能坐下吗?”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能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本课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通过两次试讲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把两个加数都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加,然后把两次假得结果合并。对于“只分解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不变”的这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采用。

 《数学课程标》提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也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因此,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体验算法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将德育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xx小学在今年春天就组织了二年级的同学到美丽的鸟岛去春游。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看看,他们到鸟岛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二 、认知感知,设疑质疑

 我们可以把那两个班安排在艘船上呢?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三 、 互动探索,合作交流

 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愿不愿把你的算法说出给大家听听呢?

四、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1、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道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多媒体板书)

 2、再来比较一下,这两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呢?

 3 、小结。

篇二: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对称图形

 xx省xx市xx路小学 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xx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篇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学内容:

 课本xx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x,出示例x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xx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篇四: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篇五: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高三# 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无 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老师的辅助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大胆创新意识,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函数》课题的引入(用时一分钟)配着简单的音乐,从简单的例子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入函数的学习上听着悠扬的音乐,让同学们的视线全注意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函数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知识走向生活

 知识回顾:初中所学习的函数知识(用时两分钟)回顾初中函数定义及其性质,简单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定义及简单作图认真听老师回顾初中知识,发现异同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内容探索、求知。即复习了所学内容又做了即将所学内容的铺垫

 思考与讨论:通过给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时四分钟)给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讲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结合老师所回顾的知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小组形式作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引出本节主要知识,回顾前一节的集合感念,应用到本节知识,前后联系、衔接

 新知识的讲解:从概念开始讲解本节知识(用时三分钟)详细讲解函数的知识,包括定义域,值域等,回到开始提问部分作答做笔记,专心听讲讲解函数概念,由知识讲解回到问题身上,解决问题

 对提问的回答(用时五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开始所提的两个问题,然后同个互动给出最后答案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回答开始问题,总结更好的掌握函数概念,通过问题来更好的掌握知识

 函数区间(用时五分钟)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另一种方法

 注意点(用时三分钟)做个简单的的回顾新内容,把难点重点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住通过问题回答,概念解答,把重难点给出,提醒学生注意内容和知识点

 习题(用时十分钟)给出习题,分析题意在稿纸上简单作答,回答问题通过习题练习明确重难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住,课后学生在做进一步的联系

 映射(用时两分钟)从概念方面讲解映射的意义,象与原象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知识,映射的学习给以后的知识内容做更好的铺垫

 小结(用时五分钟)简单讲述本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做笔记前后知识的连贯,总结,使学生更明白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2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XX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XX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XX解题

4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中学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课时

 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结构5课时

 3、算法的基本语句2课时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斌值、条件、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五、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

 (3)会用算法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程序框图

 (2)变量与赋值

 (3)循环结构

 (4)算法设计

 六、单元总体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七、单元展开方式与特点

 1、展开方式

 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2、特点

 (1)螺旋上升分层递进

 (2)整合渗透前呼后应

 (3)三线合一横向贯通

 (4)弹性处理多样选择

 八、单元教学过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图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语句教学过程分析

 经历将具体生活中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表示的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表达算法,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九、单元评价设想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让学生集中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结构、基本语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在其他相关部分还将进一步学习算法

5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5篇)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实物:饼干

 3、数学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魔术师,现在请魔术师为我们表演变魔术,好吗?

 2、教师出示一根绳子。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绳子)多少根绳子?(一根)小朋友想学魔术师变魔术吗?

 师:魔术师可以将一根绳子变成四根,你们信吗?

 (1)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先将一根绳子变为两根一样长的绳子。

 (2)再请个别幼儿表演变魔术,由两根绳子变为四根一样长的绳子。并说说你是怎样变来的?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长?

 3、教师示范圆形的四等分。

 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材料纸,请幼儿示范。

 师:请小朋友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4、幼儿操作,请幼儿探索各种图形的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5、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用笔将图形四等分。

 二、个别活动

 师:请小朋友把练习册打开到43、44页。

 师讲述操作要求:

 1、下列每组图中的物品是四等分吗?把正确的圈起来。

 2、将下列图形四等分,有几种方法?用笔画线。

 三、活动评价

 师:请做好的小朋友和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幼儿交流)

 师:真会动脑筋,讲得真不错。

 四、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课后区域活动的时候可以玩一玩《卖饼干》的游戏。

 

2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一、活动目标: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测量我们的身高》

 二、活动准备: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2、设置疑问:但是你们知道哪位小朋友呢?有的小朋友说他,有的小朋友却说他,你用什么方法能准确的知道它是的呢?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6、引发新问题:我们的高度通过小朋友的聪明才智现在知道了谁,你们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长的呢?

 

3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让幼儿发展合理推理能力,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幼儿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

 使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PPT课件、雪花片若干、幼儿操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设情引课

 1新年快到了,小猫和小青蛙正在忙着装饰自己的家。(出示PPT挂图)

 2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幼儿汇报结果)

 3引入生活中的规律,并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小组讨论。(幼儿汇报结果)

 3随着幼儿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幼儿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幼儿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三、动手体验规律

 1幼儿尝试动手拼雪花片,并说出自己的规律展示自己作品。

 2幼儿根据PPT用声音或者肢体动作做出规律。

 3幼儿给衣服设计规律图案。

 四、全课结束。

   

4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幼儿操作模切卡片,将树叶抠下,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清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分类并记录,相互交流分类的方法及结果。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好朋友是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3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活动延伸

 1关注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如家庭中橱柜的物品、超市中各种物品的摆放等

 2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分类收整玩具和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小百科:树叶是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叶子可以聚成一簇,也可以遍地散落。

 

5幼儿园大班数学课件

 活动目的:

 1、学习用数学、图画等符号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

 2、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盆蚕豆、塑料花、瓶盖。

 2、每人一张纸、笔。

 活动过程:

 一、玩玩、记记

 1、几哦按时带领幼儿观察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兴趣。

 2、明确操作要求:用一只手用力往盆里抓一把,把抓的出的物体,数一数,记下来,一共抓三次。

 3、讨论:怎么样记得牢,又记得清?(抓一次,记一次)

 4、幼儿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

 5、交流

 (1)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师幼共同检查记得是否清楚。

 (2)比一比,谁接的方法好?

 二、猜一猜

 1、带领幼儿观察桌上的三种物品:花生、塑料花、瓶盖

 2、猜猜看,用力抓一把,哪种物体抓得最多,哪种无意抓得最少?为什么?

 三、说说发现

 1、讨论:如果抓桌上的三种物品,每种物品抓三次,怎样记录在一张纸上?

 (用图画、数字等符号记录)

 (塑料花)

 (瓶盖)

 (蚕豆)

 2、幼儿动手操作;师提醒个别幼儿按要求操作。

 3、展示热别幼儿的记录单,说说记录单上的内容,严整记录单上的句路是否清楚。

 4、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一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学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12页《路(前后,左右)》

二、设计意图: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时以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重视和强调学生学的过程为重点,教师主要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在教学中突出教学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不但能在图上找到最近的路,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

三、教学目标:

1.能在图中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2.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

3.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在多次的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和小组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正确找到最近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意识。

五、教学难点:

能尽可能地多找出不同的行走路线。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六、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6小组的示意格子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依次出示:小胖,小亚和小巧)

今天他们是和我们一起来学本领的,你们愿意吗?

看看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起来读读看。(依次出示:前、后、左、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左右。(出示课题:前后左右)

齐读课题。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 爱心 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 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 ) 3<( )   0=( )   2>( )   ( )<4 ( )=1 ( )<3 ( )>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 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  等于  大于

 = >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 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 )比( )少,少( 辆 )。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 )比( )多,多( 人)。(师板,贴入)

5、 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5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 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 )位数,100是( )位数,82是( )位数。

(2)、28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2在( )位上,表示( )个( )。

(3)、3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99里有( )个十和( )个一,它后面是( )。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 )、37 69、70、( )、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3□ 58

关于“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5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315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