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中裹铁”苏轼《寒食帖》欣赏(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
-
“棉中裹铁”苏轼《寒食帖》欣赏
网上有关““棉中裹铁”苏轼《寒食帖》欣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回忆2019年9月自治区举行的语文素养大赛,三个小时文化素养题目仍历历在目,内容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文化学,涉猎范围之广,出题形式之多样,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即新鲜刺激,又极具挑战性,让人为之一振,欲罢不能,然而赛后更多的是汗颜,有多少题目空白、瞎猜、硬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所有的反思都让我们唏嘘不已。语文教师的素养能力是我们的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每天日常教学工作之外,是该练练了。
大赛本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第三中学语文组在组长李小霖老师的带领下,将素养大赛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了重组,将其分解、渗透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形成本学期新的教研模块。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碑帖欣赏模块之苏轼《寒食帖》。
中国汉字是有生命的,从甲骨文开始,它就在不断生长、成熟,最终呈现出艺术之美,不同于国外的文字,只是客观记录的一种符号。中国的书法和国外的绘画一样都属于艺术范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笔墨纸砚,所呈现出来的字形风格各成一体,继而形成经典的柳体、颜体、瘦金体……每一个汉字,每一种书法体都承载了书写者的传奇人生,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延续了文化历史的发展。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三大行书给我们展现的是三种人生境界,传达出最真实的自我,在中国文化史中各领风骚数百年。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魏晋时期雅士才俊的潇洒风骨。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是古代传统民俗修禊节,即古人在这天会在水边沐浴,除灾祈福。浙江绍兴的会稽山阴,宾客雅集在此,饮酒作诗,其中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将众人的所作的诗篇赋辑为一集,并作序一篇,洋洋洒洒三百多字,行云流水般的骈文,朗朗上口。现代人心浮气躁,很难安静地去看一看身边云的流动,听一听耳边风的轻吟,品一品杯盏香茗的润泽。他用审美的感知,微醺的醉态,仰观宇宙,俯察品类,达到一种现代人所追寻的曲水流觞的人生境界。王羲之对书法驾驭自如,字形潇洒俊逸,形态不一,大有曹植“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诗句之美。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大唐王朝贤达正臣的铮铮铁骨。唐朝玄宗后期,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节度使造反叛乱,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至父子二人相继遇害,取义成仁。颜真卿闻讯后悲愤之余,挥笔写下这篇悼念侄儿颜季明的祭文。面对颜氏家族一门忠烈,颜公一生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正如他所创立的“颜体”一样刚正不阿,大义凛然。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祭文,融入了家书最真实自然的情感,每一个字的行笔运气,轻重大小,都能感受到颜真卿心情的起伏变化,有悲愤、心疼、悲哀,且到书不成字的地步。亲情穿越千年,情到浓处方为真!
书法艺术到宋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宋人写字,书写心情,成为一种最美的艺术表现,出现宋代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即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米芾的《蜀素帖》、蔡襄的《元蒙帖》。不同于唐代的书法,是工工整整的楷书,或是极端表现的狂草,宋人书法尚意,意到笔不到,写字潇洒,他们强调的是真性情。苏轼的《寒食帖》体现的是华夏文人凤凰涅槃后的旷达奔放。
?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1082年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1079年,苏轼被小人诬告说他对皇帝不敬,关到监牢100多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对文人的迫害、文字狱——“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朋友们都不敢去看他,这是他一生中最苦、最倒霉的时候,心情最郁闷、最沮丧的时候。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病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寒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一、读懂诗文 感慨人生
? 苏东坡的诗平易近人,很少故意卖弄典故,而是直接抒发他的心情。春天本应繁花似锦,无奈连绵下雨,花和叶都在凋零。观此景,心情亦如斯,经历牢狱之灾,落难时朋友疏远,苏轼内心非常孤独,他觉得生命里面有过最美的青春,可是现在春天就要过去了,他很惋惜却没有用,感伤生命就是这样,时间慢慢过去,勉强也留不住,春天过得像秋天般萧瑟、凄凉。
? “泥污燕支雪”,海棠花的原生种在四川,这是故乡最美的花,花在雨中凋落,掉进泥里被弄脏。这就如苏轼说自己,他是四川大才子,年轻时意气风发,他有很美的生命,但现在关过监牢,被污染弄脏,就犹如这掉入泥中燕支红和雪白的残花。
“暗中偷负去”借用庄子典故,时间像小偷,偷偷摸摸把你的生命都偷走了,苏轼感到不知不觉二十年、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苏轼对生命是很乐观的,但遭遇“乌台诗案”之后,镜中窥见40多岁的自己,头发已然变白。“病少年”,恍惚以为自己还是二十多岁的少年,病起头白,一个“病”字,不是真的生病,而是形容这次落难,这是人生中的一次大难。
?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这句诗中重点强调的是“空、寒、破、湿”四个字。生命是不完美得,但在绝望当中,应该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清明节四处烧纸钱,纸灰飘落,这是何其荒凉的画面。“衔纸”两个字很尖锐,“君门深九重,”他想要见皇帝说他没有做错事,然而皇帝的门一层层关起来,终不得见。他想回家祭扫坟墓,其父的坟在四川,远在万里之遥。尽忠无门,尽孝无门,此时苏轼只能学晋朝的阮籍,路走到绝望之处,穷途而哭,可是我的生命变成死掉的灰,悲痛至极。
二、赏析书法 彻悟生命
? 苏轼用笔表面看起来随意、绵软,然而刚硬就在里面,像棉花包着铁,其书法特点是“棉中裹铁”。苏轼性格耿介,讲究风节操守,他看不惯的东西会批评,这种个性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然而经过一个大的灾难以后,苏轼懂得跟人怎么相处,有个性,也有圆融,这是他领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1、“花泥”:
?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凋零掉下来变成泥土,呵护花下一次的生长,苏轼用笔细致,用笔的牵丝把两个字牵在一起,恰如泪痕在流动。“花泥”是生命里的一种领悟,你是一朵美丽的花,但美丽的花都会变成泥土,泥土看起来很脏很谦卑,可是泥土是真正给予花养分的。年轻时是花,现在回来做泥土,是一个很大的生命领悟。有人说苏轼的字很丑,他也自嘲说是石压蛤蟆体,他认为丑是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认知,生命的庄严。
2、“病起”:
放大字体,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家用笔的习惯,“病起”两字之间有牵丝、飞白相牵连,承接转合,自然而不失力度,极具美感,体现宋人尚意,写字随性的特点。
3、“苦雨”:
苏轼写字不悬腕,而是胳膊肘在桌上,有人认为苏轼如此坐姿,其笔势不够有力。“雨”字从横到顿,再下来,肩架讲究,十分刚硬,不故意做作。苏轼年轻时用力过度,后来受伤很厉害,所以到四十几岁时,他放弃这种刚硬,用很柔软的方法过生命。
4、“小”屋如渔舟:
诗稿中“小”字,苏轼错写成“雨”字,然而苏轼写字不刻意做作,写错就写错了,他用四点把“雨”字点掉,他就是要把生命中错误的东西给你看,因为生命本就是不完美的。
5、“破灶”、“衔纸”:
? “破灶”用毛笔的笔根去书写,“衔纸”用的是笔尖,苏轼中年书法的变化,有柔软有坚硬,有朴拙有华美,变化最大,字体变调,亦是生命在起伏顿挫。常人书写笔锋需悬腕,而苏轼用力时拉得很紧,像一把刀,尽量用棉花把尖锐包起来,尽量不透露出他的悲痛、抗议,对时代的不满,他用圆融的方法处理生命。苏轼是大才子,年轻时科考名动京师,为“百年第一”,而此次大难之后,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从名人变成不成名的人,“破”字写得笨拙,他要回来做笨拙的人,这是哲学上的领悟。
三、黄州诗文 词风豪放
苏轼处身于政治逆境之中,他善于以庄子和佛家的思想自我派遣,能够以顺处逆、以理化情、胸怀开阔、气量恢弘,因而形成豪爽开朗的性格、达观积极的人生观和超脱旷达的处世哲学。44岁后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这五年,是苏轼诗词创作的高峰期,黄州词有五十多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诗人借咏孤鸿表露了不为世人所知的寂寞,诗中能够看到幽人独来独往的,只有那缥缈的孤鸿,它时时受惊,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宿,只能寂寞地在沙洲上漂游,这处境正是苏轼内心不安、孤独、高傲、自甘寂寞、蔑视流俗的写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派遣情绪,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感触良多,写下此词。此词气势奔腾雄浑,由长江的滚滚东流联想到时间永无止息的流逝,历史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他们所建丰功伟业的遗迹与壮丽的江山同在。追想古代英杰,难免产生自身功业无成的失意之情,“人生如梦”,化解个人牢骚,自己是个渺小人物,既然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存在的,就在这大自然中消解这历史的感慨吧。诗歌上下古今,目接神游,将眼前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合,渴望功业的积极精神和虚无失落的人生感慨融合,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融合,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这首词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写途中遇雨之事,能从这一寻常事件中见出他平生的修养和善处人生的哲学,在风雨声中吟啸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不为风雨所担忧的坦然和坚定。身处风雨之中既不觉风雨相扰,雨过之后也不为晴喜,这就使人联想到苏轼在政治上所走过的虽是一条风风雨雨,阴晴无常的道路,但他能以乐忧两忘,心平气和的旷达态度泰然处之,晴雨变化也就自然置之度外了。一首遇雨的小词,却通过苏轼对自然风雨的太多概括了他一生对待政治风波的哲学。
? 苏轼的书法之所以排在宋朝第一名,就因为他对生命的彻悟。他在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当中,仍保持豁达坦然的态度,他的字棉里裹铁,既有自己的个性含而不露,又在历经磨难中收起了锋芒,没有太多的花俏,看似有些呆板的字,容纳的是人生的智慧。他的书法与排名第三的米芾形成对比,米芾是个“疯狂”的艺术家,才华横溢,个性张扬,四十五年《蜀素帖》只为等到他,体现了老一辈书法者的谦卑和新一辈的自信。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那份对好友人品的绝对信任,让我们感动。我们再去看书法的特点,诗人起笔、运笔、收笔的顿挫,似乎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诗人的每一个传奇。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一个人精神品质的传承。
有人说苏轼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确然!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
寒食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间称“清明的姐姐”。
寒食节到了,家家都不能动火煮饭,只吃冷食,就连宫廷里也要把灶火灭掉。
寒食后一天,就可以:家家举火啦!
火先从宫廷里点起来,然后分发给皇亲国戚,再分发给大臣,一路分下去,然后老百姓之间互相传递,重生新火,重启一年的好运!
如今,寒食节只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习俗。
一、《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它算不上苏轼最有代表性的诗。
却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最朴素的描述性的一首遣兴的诗作。
人到中年苏轼被贬到了湖北黄州,当时的生活非常窘迫,需要每天开荒种地、自耕自食。
这一年,寒食过了,邻居给苏东坡送来了火。
苏东坡发现家里根本没东西可煮,又冷、又湿、又饿、又伤心。
想到自己的际遇,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到开封,感到很绝望,于是就有了这篇《寒食帖》。
[上传失败...(image-e5fa2b-1649123165609)]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上传失败...(image-fff5b4-1649123165609)]
无需过多解释诗的字面意思,就能体会诗文传递的苍凉萧瑟,表达了苏轼彼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春去不容惜
「容不得,来不及。」
春天是美好的,更是短暂的,正如“时光匆匆,不是谁想留就能留的”。
这样阴雨连绵的天气,感受不到一丝春的气息,仿佛寒冬又至。生活中我们也有这种感受,比如本就生活压力大,偏又赶上了疫情,被隔离在家,如果再遇上连日阴雨潮湿的天气,那个心情......
如果不巧你生病发烧了,脑子里冒出无数可能,那个心情......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
洁白的海棠花在雨中凋落,就这样被污水带走,被淹没在泥泞中的花瓣残红狼藉。人竟然没有任何的觉察,更无力可施。
大自然的力量太高深莫测了,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太无力,即使发现了,也是后知后觉。
二、《寒食帖》在现代人眼里,有了新的解读。******
如果我们只从诗的角度看,在苏轼传世的作品中,《寒食帖》算不得是上乘之作。
但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连,而清明节从一个节气变成了一个法定节日,才让《寒食帖》对于现在代人,有了新的解读。
民间把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当成 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
即透露出季节交替的信息,更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还有了“感恩”的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上传失败...(image-9958d0-1649123165609)]
2020年9月,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面展,追寻苏子才赋,足以见得苏轼的份量。
苏轼少年得志,但一生却历经波折。
他自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诚然如此,晚年的他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关于生平,他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因为一波一波的疫情,2022年清明出游成了奢望。
1000年前的节轼也好,1000年后的我们也罢。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将面临困境,有时我们能克服困境,但有时我们的能力有限暂时无法战胜困境,怎么办?
唯有放平心态,静待花开,终有春回大地的那一天。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谁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苏轼。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寒食雨》 鉴赏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苏轼。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其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这部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共同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作品赏析
一:从内容上看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对此诗做出了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言下之意,东坡的这首诗和李白的很相似,即使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写成这样。吴震启表示,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重大事件发生,人生也有着不同的际遇,那么诗人的才华和感慨也都不一样。所以,从内容上看这个评价很高。
2、从书法上看
从书法上仔细分析,吴震启认为有几个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写的非常潇洒自如。尽管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但你看他的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肥有瘦、有宽有窄、有斜有正,用笔既有中锋又有侧锋,把所有矛盾点放到一起,就能用线把它串起来。这根线就是它的情感,串起的这些字可以称作字字玑珠。
二:节奏美。一般人录自己的诗,写一两首,基本风格都是一致,起伏感没有那么强。东坡写这个作品,是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开始沉稳,越写越激动,写到中间部分,就已经出现了高潮。他的情绪一激动,他的字也大了,开始饱满、恣肆,但是到了最后收尾,又开始慢慢恢复平静。这正好是有一个起伏感,说明诗人不仅情绪上达到了波澜壮阔的境地,他的理性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创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政治对手的诬告,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在宋朝是个闲差,因此苏轼在精神上郁郁寡欢,生活上穷愁潦倒。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把心中的伤感和悲痛倾泻到笔端,写出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SPAN> 一.关于诗的题目在《苏轼全集》及各种选本,都是作“黄州寒食雨”,而在《黄州寒食诗帖》里东坡先生亲笔书写的是“黄州寒食”。“黄州寒食雨”这个题目给人的印象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是“黄州寒食时节连绵的*雨”,而“黄州寒食”这个题目给人印象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是“在黄州寒食时作者自己的感受”,题目去掉一个雨字,这首诗所表现的作者悲惨的境地和凄苦的苍凉惆怅心境就更突出、醒目。也许在黄州写这首诗时,出于对前途命运的不可知,作者比较谨慎,用一个雨字来掩饰心中的苦闷,而在作者被重新起用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觉得“黄州寒食”这个题目更能表现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同时也认为这个题目不会再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余以为对于作品,作者本人有权改动作品的部分内容,当然包括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去掉“雨”字以后,更醒目更传神,而不会引起误读和歧义,同时也尊重东坡先生的意愿,所以我人为这首诗的题目应尊重东坡先生,当以 “黄州寒食”为题。 二.关于海棠花:苏轼以“燕支雪(胭脂雪)”来形容海棠的美丽动人,又以“泥污”来表现对海棠的遭遇的同情,对海棠绽开最盛、最美的时光被*雨摧残表示十分痛惜。联想到去年东坡先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对海棠花盛开的短暂时光的珍惜,今年*雨连绵,东坡先生因病卧床,对海棠花在凄风苦雨之中无人呵护的悲惨命运的关切,这也是先生自己对自己坎坷命运的宣泄。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是对这种状况无奈的叹息。而“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是在说海棠花,也是在说自己。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概可以对“病起头已白”的最好注释。 东坡先生对海棠花情有独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到闸口探望学生邵民瞻,并将所携海棠栽植于邵氏天远堂前。之后,苏轼来书必问:“海棠无恙乎?”邵氏则报:“海棠无恙。”苏轼《志林·记游定惠院》曾经记有:“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开时,必为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苏轼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陈迩冬先生在“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句下注释写道:“这句意思是:莫非是好事之徒把它从西蜀移来?西蜀海棠最盛,蜀产香海棠也最名贵,作者(苏轼)的家乡,有‘香海棠国’之称。”陈迩冬先生又在“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一句下注释写道:俱,指上文“绝艳”与“衰朽”,亦即海棠和作者(苏轼)自己——都是天涯流落。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东坡先生到黄州不久初访海棠之作。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岗上归二首》“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句,言海棠已谢,也是对自己空怀报国之心,被小人所中伤无法施展胸中远大报复的叹息。 东坡先生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有 “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之句,也是藉海棠的高贵孤傲表达自己的卓然不群的性格和品质。东坡先生在《寓斋之东……有海棠一株……》诗:中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清春睡足”之句,亦是用“春睡足”来表现海棠的美丽、庄重和高贵。先生以杨贵妃之风流喻海棠的美,写含苞待放的海棠花,写出爱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实是惜己,借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苏轼:《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千家诗》注释,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借意以咏海棠。言东风荡漾,月转回廊,我欲玩(赏)名花,恐花欲睡,故烧红烛以照花容而为宴乐也。这里可以帮我们理解,东坡先生为何在病中还那么关心海棠花的情感。 三.关于春江欲入户《与司马温公五首·其三》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虽有窘乏之忧,顾已布褐藜藿而已。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这个家,“去江干无十步”,古代步也是长度单位,周朝以八尺为一步,秦朝以六尺为一步,在四五十年代,农村丈量土地时以五尺为一步。这里的“无十步”应是一个概数,但也说明东坡先生的家紧紧地靠在江边,这在热爱山水的东坡先生认为是“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但对于“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却是无限烦恼的了。 “两月秋萧瑟”东坡先生是说,寒食本是春天的节令,但由于“苦雨”却变成了秋天的景色,也是暗喻作者自己是满眼萧瑟的凄苦境遇和悲凉身世。 四.关于寒食寒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苏轼《与李公择十七首·十二》:“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美,无如此节者。”寒食对古代文人,是表现他的个人道德,表现个人对国家、对天子的忠诚;也是表现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寒食在春天,也是人们对对春天的感念,对生活的热爱。而重阳则是表现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个人的高贵品格,对朋友亲人的惦念之情,对秋天收获的喜悦。苏轼诗《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安贫守静者也》有“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句,亦为此诗作注。 五.关于宫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宫门深九重”表现出东坡先生忠君爱国思想,宋朝面对金和西夏的威胁,毫无军事准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面对强敌,毫不设防的无奈。也吐露出希望朝廷能够想起他这个对朝廷无限忠诚的人,尽管这个希望是渺茫的,但作为东坡先生自己,却始终不渝的希望能为朝廷、为国家竭尽忠诚。苏轼诗《黄州春日四绝·之一》“楚乡春冷早梅天,柳色波光已斗妍。淮上雁行皆北向,可无消息到侬边。”也是吐露出东坡先生对来自朝廷消息的渴望。亦可帮我们理解“拱门深九重”的含义。 东坡先生对自己饱学经史,背负着父辈的无限希望,却报国无门,时值寒食,也不能回故乡扫墓,这个坟墓不仅有父母祖先,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妻王弗的坟墓。祖坟在长江上游,自己却在长江边上的黄州,面对浩浩荡荡“欲入户”的漫漫江水,和无休无止的*雨,其苦闷的心情跃然纸上。 苏轼在写给堂兄子安的信中有“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与子安兄七首之一》)就会从侧面理解诗人“坟墓在万里”这句诗中所表达出的对家人团聚,对家乡的思念,对平常人家所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的祈望。 六.关于空疱煮寒菜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中有“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之句,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已经穷困到没有钻木取火所必须的榆、柳之木,所用“沟中枯木”取火,“钻斫不然(燃)”。黄州使君分给苏轼新火以后,先生感慨之余,特作诗以记之。同一首诗中“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之句,当为“空庖煮寒菜”的最好注释。 在《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中有“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的诗句, “破灶郁生薪”的破灶,即“烧湿苇”之破灶。生薪,刚砍下来还活着的柴火,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干的柴火,湿芦苇当然是“生薪”的一种了,不仅没有取火用的榆、柳之类木材,连劈材枝材也没有,只能“烧湿苇”,破灶本来就不聚气,作饭时四处冒烟,而又是湿芦苇,就更是火少烟多,偏又是连续两个月的*雨,烟不往上升,就更烟气熏人,真实的反映出东坡先生当时的困顿情况。 东坡先生《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杈挑取一块,即藏去杈,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同时先生《蜜酒歌》中“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都是先生在黄州贫困至极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七.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处东坡先生以“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表示自己没有重新起用的希望。东坡先生《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送之》 “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临分亦泫然,不为穷途泣。”阮籍是三国时魏国文学家,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司马氏的统治之下,对现实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终日饮酒昏酣,佯狂放诞。史书记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西汉梁安国早年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得罪下狱,蒙县狱吏田甲侮辱他,安国警告他说:“死灰难道就不能再行燃烧吗?”后来用“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失宠的人重新得到起用。 这首诗是东坡先生在黄州所写的诗中最为真情流露的一首,读起来如同老友叙谈家常,听他娓娓道来,句句真情,没有雕琢的痕迹。像:“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的开头,平铺直叙,信手拈来,更显得亲切。而“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之句两个“病”字重复,在一般的诗里绝不会这样修辞,但东坡先生这样写出来后,给人的印象更深。“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之句是诗的高潮所在,如果是一般人,精心修饰,可能会将“坟墓在万里”改写成“坟墓远万里”,这样对仗会显得更工整一些,但凄美的效果就相去甚远了。这首诗美就美在苍凉惆怅,有感而发,所以就情真意切,而情真意切,就更突显出其意境无比苍凉,而这凄美的意境,使人读后,对诗人的坎坷境遇产生出悲悯和同情,这种情感,经千年而不衰,所以这首诗,应推为东坡先生诗中精品,应当说,除杜甫以外,再也没有人能写得出来。
“棉中裹铁”苏轼《寒食帖》欣赏
回忆2019年9月自治区举行的语文素养大赛,三个小时文化素养题目仍历历在目,内容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文化学,涉猎范围之广,出题形式之多样,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即新鲜刺激,又极具挑战性,让人为之一振,欲罢不能,然而赛后更多的是汗颜,有多少题目空白、瞎猜、硬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所有的反思都让我们唏嘘不已。语文教师的素养能力是我们的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每天日常教学工作之外,是该练练了。
大赛本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第三中学语文组在组长李小霖老师的带领下,将素养大赛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了重组,将其分解、渗透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形成本学期新的教研模块。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碑帖欣赏模块之苏轼《寒食帖》。
中国汉字是有生命的,从甲骨文开始,它就在不断生长、成熟,最终呈现出艺术之美,不同于国外的文字,只是客观记录的一种符号。中国的书法和国外的绘画一样都属于艺术范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笔墨纸砚,所呈现出来的字形风格各成一体,继而形成经典的柳体、颜体、瘦金体……每一个汉字,每一种书法体都承载了书写者的传奇人生,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延续了文化历史的发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追求书写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三大行书给我们展现的是三种人生境界,传达出最真实的自我,在中国文化史中各领风骚数百年。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魏晋时期雅士才俊的潇洒风骨。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是古代传统民俗修禊节,即古人在这天会在水边沐浴,除灾祈福。浙江绍兴的会稽山阴,宾客雅集在此,饮酒作诗,其中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将众人的所作的诗篇赋辑为一集,并作序一篇,洋洋洒洒三百多字,行云流水般的骈文,朗朗上口。现代人心浮气躁,很难安静地去看一看身边云的流动,听一听耳边风的轻吟,品一品杯盏香茗的润泽。他用审美的感知,微醺的醉态,仰观宇宙,俯察品类,达到一种现代人所追寻的曲水流觞的人生境界。王羲之对书法驾驭自如,字形潇洒俊逸,形态不一,大有曹植“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诗句之美。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大唐王朝贤达正臣的铮铮铁骨。唐朝玄宗后期,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节度使造反叛乱,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至父子二人相继遇害,取义成仁。颜真卿闻讯后悲愤之余,挥笔写下这篇悼念侄儿颜季明的祭文。面对颜氏家族一门忠烈,颜公一生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正如他所创立的“颜体”一样刚正不阿,大义凛然。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祭文,融入了家书最真实自然的情感,每一个字的行笔运气,轻重大小,都能感受到颜真卿心情的起伏变化,有悲愤、心疼、悲哀,且到书不成字的地步。亲情穿越千年,情到浓处方为真!
书法艺术到宋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宋人写字,书写心情,成为一种最美的艺术表现,出现宋代四大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即苏轼的《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米芾的《蜀素帖》、蔡襄的《元蒙帖》。不同于唐代的书法,是工工整整的楷书,或是极端表现的狂草,宋人书法尚意,意到笔不到,写字潇洒,他们强调的是真性情。苏轼的《寒食帖》体现的是华夏文人凤凰涅槃后的旷达奔放。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1082年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1079年,苏轼被小人诬告说他对皇帝不敬,关到监牢100多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对文人的迫害、文字狱——“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朋友们都不敢去看他,这是他一生中最苦、最倒霉的时候,心情最郁闷、最沮丧的时候。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病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寒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一、读懂诗文 感慨人生
苏东坡的诗平易近人,很少故意卖弄典故,而是直接抒发他的心情。春天本应繁花似锦,无奈连绵下雨,花和叶都在凋零。观此景,心情亦如斯,经历牢狱之灾,落难时朋友疏远,苏轼内心非常孤独,他觉得生命里面有过最美的青春,可是现在春天就要过去了,他很惋惜却没有用,感伤生命就是这样,时间慢慢过去,勉强也留不住,春天过得像秋天般萧瑟、凄凉。
“泥污燕支雪”,海棠花的原生种在四川,这是故乡最美的花,花在雨中凋落,掉进泥里被弄脏。这就如苏轼说自己,他是四川大才子,年轻时意气风发,他有很美的生命,但现在关过监牢,被污染弄脏,就犹如这掉入泥中燕支红和雪白的残花。
“暗中偷负去”借用庄子典故,时间像小偷,偷偷摸摸把你的生命都偷走了,苏轼感到不知不觉二十年、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苏轼对生命是很乐观的,但遭遇“乌台诗案”之后,镜中窥见40多岁的自己,头发已然变白。“病少年”,恍惚以为自己还是二十多岁的少年,病起头白,一个“病”字,不是真的生病,而是形容这次落难,这是人生中的一次大难。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这句诗中重点强调的是“空、寒、破、湿”四个字。生命是不完美得,但在绝望当中,应该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清明节四处烧纸钱,纸灰飘落,这是何其荒凉的画面。“衔纸”两个字很尖锐,“君门深九重,”他想要见皇帝说他没有做错事,然而皇帝的门一层层关起来,终不得见。他想回家祭扫坟墓,其父的坟在四川,远在万里之遥。尽忠无门,尽孝无门,此时苏轼只能学晋朝的阮籍,路走到绝望之处,穷途而哭,可是我的生命变成死掉的灰,悲痛至极。
二、赏析书法 彻悟生命
苏轼用笔表面看起来随意、绵软,然而刚硬就在里面,像棉花包着铁,其书法特点是“棉中裹铁”。苏轼性格耿介,讲究风节操守,他看不惯的东西会批评,这种个性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然而经过一个大的灾难以后,苏轼懂得跟人怎么相处,有个性,也有圆融,这是他领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1、“花泥”: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凋零掉下来变成泥土,呵护花下一次的生长,苏轼用笔细致,用笔的牵丝把两个字牵在一起,恰如泪痕在流动。“花泥”是生命里的一种领悟,你是一朵美丽的花,但美丽的花都会变成泥土,泥土看起来很脏很谦卑,可是泥土是真正给予花养分的。年轻时是花,现在回来做泥土,是一个很大的生命领悟。有人说苏轼的字很丑,他也自嘲说是石压蛤蟆体,他认为丑是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认知,生命的庄严。
2、“病起”:
放大字体,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家用笔的习惯,“病起”两字之间有牵丝、飞白相牵连,承接转合,自然而不失力度,极具美感,体现宋人尚意,写字随性的特点。
3、“苦雨”:
苏轼写字不悬腕,而是胳膊肘在桌上,有人认为苏轼如此坐姿,其笔势不够有力。“雨”字从横到顿,再下来,肩架讲究,十分刚硬,不故意做作。苏轼年轻时用力过度,后来受伤很厉害,所以到四十几岁时,他放弃这种刚硬,用很柔软的方法过生命。
4、“小”屋如渔舟:
诗稿中“小”字,苏轼错写成“雨”字,然而苏轼写字不刻意做作,写错就写错了,他用四点把“雨”字点掉,他就是要把生命中错误的东西给你看,因为生命本就是不完美的。
5、“破灶”、“衔纸”:
“破灶”用毛笔的笔根去书写,“衔纸”用的是笔尖,苏轼中年书法的变化,有柔软有坚硬,有朴拙有华美,变化最大,字体变调,亦是生命在起伏顿挫。常人书写笔锋需悬腕,而苏轼用力时拉得很紧,像一把刀,尽量用棉花把尖锐包起来,尽量不透露出他的悲痛、抗议,对时代的不满,他用圆融的方法处理生命。苏轼是大才子,年轻时科考名动京师,为“百年第一”,而此次大难之后,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从名人变成不成名的人,“破”字写得笨拙,他要回来做笨拙的人,这是哲学上的领悟。
三、黄州诗文 词风豪放
苏轼处身于政治逆境之中,他善于以庄子和佛家的思想自我派遣,能够以顺处逆、以理化情、胸怀开阔、气量恢弘,因而形成豪爽开朗的性格、达观积极的人生观和超脱旷达的处世哲学。44岁后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这五年,是苏轼诗词创作的高峰期,黄州词有五十多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诗人借咏孤鸿表露了不为世人所知的寂寞,诗中能够看到幽人独来独往的,只有那缥缈的孤鸿,它时时受惊,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宿,只能寂寞地在沙洲上漂游,这处境正是苏轼内心不安、孤独、高傲、自甘寂寞、蔑视流俗的写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派遣情绪,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感触良多,写下此词。此词气势奔腾雄浑,由长江的滚滚东流联想到时间永无止息的流逝,历史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他们所建丰功伟业的遗迹与壮丽的江山同在。追想古代英杰,难免产生自身功业无成的失意之情,“人生如梦”,化解个人牢骚,自己是个渺小人物,既然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存在的,就在这大自然中消解这历史的感慨吧。诗歌上下古今,目接神游,将眼前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合,渴望功业的积极精神和虚无失落的人生感慨融合,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融合,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这首词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写途中遇雨之事,能从这一寻常事件中见出他平生的修养和善处人生的哲学,在风雨声中吟啸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不为风雨所担忧的坦然和坚定。身处风雨之中既不觉风雨相扰,雨过之后也不为晴喜,这就使人联想到苏轼在政治上所走过的虽是一条风风雨雨,阴晴无常的道路,但他能以乐忧两忘,心平气和的旷达态度泰然处之,晴雨变化也就自然置之度外了。一首遇雨的小词,却通过苏轼对自然风雨的太多概括了他一生对待政治风波的哲学。
苏轼的书法之所以排在宋朝第一名,就因为他对生命的彻悟。他在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当中,仍保持豁达坦然的态度,他的字棉里裹铁,既有自己的个性含而不露,又在历经磨难中收起了锋芒,没有太多的花俏,看似有些呆板的字,容纳的是人生的智慧。他的书法与排名第三的米芾形成对比,米芾是个“疯狂”的艺术家,才华横溢,个性张扬,四十五年《蜀素帖》只为等到他,体现了老一辈书法者的谦卑和新一辈的自信。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那份对好友人品的绝对信任,让我们感动。我们再去看书法的特点,诗人起笔、运笔、收笔的顿挫,似乎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诗人的每一个传奇。书法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一个人精神品质的传承。
有人说苏轼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确然!
关于““棉中裹铁”苏轼《寒食帖》欣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142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
-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 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
-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 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
-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