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为什么重道轻佛(拓跋焘,的读音)
-
拓跋焘为什么重道轻佛
网上有关“拓跋焘为什么重道轻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拓跋焘,的读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444年正月,人们还沉浸于欢度佳节之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突然下了一道禁佛的诏书,大意是:愚民没有知识,为妖邪诱惑,私养师巫,挟藏谶〔chén〕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还有一些沙门假借西域虚诞的说教,妄生妖孽之事。这些都不是统一政化、布淳德于天下的。自即日起,王、公以下及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巫觋在家中者,都应送交官府。二月十五前还不送出的,沙门和巫觋杀头,主人家满门抄斩!
禁佛的主要原因,是拓跋焘重道轻佛思想的逐步加深。而它的导火线,却是尚书令刘_〔西é〕的阴谋反叛事件。
刘_是鲜卑人,原为北魏进入中原的勋臣八姓之一。他智勇超人,数有战功。早年有一次与夏骑交战,刘_的马匹遭难,他徒步登山血战,后因箭尽弓折而被俘。在受到赫连勃勃审讯时,他神色自若,直呼其名而对话。赫连勃勃原是杀人不眨眼的,他见刘_这么不屈不挠,却极为尊敬而予以释放。
刘_回国后参佐朝政,百官都称赞他的干练。其实刘_在拓跋焘还是太子时即已供职东宫,以后掌典机要和朝政;拓跋焘即位,认为他有栋梁之才,委以尚书令的高位,十分信任,他也多次从征,立下汗马功劳。但二十多年后逐渐居功自傲,恃宠专权,拓跋焘就不太满意了。
拓跋焘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北部边境外的柔然族常常入侵为敌,是北魏的心腹之患。443年九月,拓跋焘准备袭击柔然部族。刘_劝阻说:柔然来去无常,以前出师征讨,都劳而无功。现今不如在边境地区加强屯田,广积谷粮,等他们来侵犯再给予狠狠打击。
崔浩却竭力拥护发兵进攻,拓跋焘听从崔浩的计议,不带辎重,分兵四路去征讨柔然。这四路是:乐安王拓跋范和建宁王拓跋崇率东路,他俩都是拓跋焘的异母弟弟;乐平王拓跋丕统西路;拓跋焘亲自率领中路;再有中山王拓跋辰为后继部队。
刘_由于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心里很不乐意。他存心想使大军失败,让崔浩丢脸,并借此加罪惩罚崔浩。拓跋焘下令要各路将领统率士兵定期会集于柔然部族可汗庭北部鹿浑海的山谷边。可是刘_却擅自更改,拖迟了会集时间。当时各路兵马没有全部到达,却发现了柔然兵马。太子拓跋晃说:柔然想不到我大军突然来临,应该乘其无备,迅速打垮他们。刘_却固执地劝阻:敌营里尘埃飞天,说明人马众多。
如果我们冒失出击,必定要被围困。不如等各路兵马到达后再进攻。太子不以为然地说:尘埃这么多,是他们惊恐而纷乱的缘故。拓跋焘偏信刘_,认为敌军众多,没有立即出击。直到柔然兵纷纷撤退、渺然无踪时,魏军才全线出击,已经来不及了。被抓获的柔然士兵交代:我们没料到魏军突然到来,上下惊慌失措,向北奔逃,六七天后,发现没有追踪者,才慢步而行。拓跋焘从此恨极刘_,国家大事都转而跟太子商量。
拓跋焘出师无获,扫兴而归。经过沙漠地带时,粮食都吃光了,队伍因饥渴而死亡者,不在少数。刘_又派了心腹伪装成柔然骑兵,夜袭魏军,以致军心大乱。刘_趁机劝说拓跋焘丢下人马,与文武百官轻骑先返平城,拓跋焘不愿听从。刘_又说这次劳而无功,都是崔浩不识大局、穷兵黩武所造成的,应该将崔浩治罪。拓跋焘生气道:各路人马误期不到,遇敌又未能主动出击,崔浩有什么罪呢?崔浩这时已查获刘_矫诏改期的事,并报告了拓跋焘。铁证如山,拓跋焘大怒,将刘_关在囚车里,带回平城。
归途中,拓跋焘下令要太子拓跋晃作为自己的副手处理一切国家大事。诏书说:各位功臣勤劳多年了,还是以爵归第,享受清禄,不要再担当繁杂的政务了,应该另举贤良之士充任百官。一个多月后,又正式任命太子监国。此时,拓跋焘已怀疑到刘_这个鲜卑贵族在勾结其他皇室图谋不轨。太子当政,就是为了巩固皇权,确立世袭。
拓跋焘回师后,果然查到刘_更多更大的罪行。一是发兵前,刘_曾对其亲人说:这次出征,如果皇上不能回来,我就要立乐平王为皇!二是当时图谶盛行,刘_听说尚书右丞张嵩家中有图谶,就问他:听说姓刘的有称王的吉兆,并可以继魏立国,图谶中有我的姓名吗?张嵩不敢得罪他,胡乱地回答:有姓无名。这些罪行被揭发后,又在张嵩家中搜到了谶书。于是刘_、张嵩和同党,都被灭三族。
乐平王拓跋丕也确实不太安分守己,早有欲登皇位之意。他曾梦见独自登上平城之南高二百余尺的白台,四顾不见一人。醒后,他要术士董道秀卜算吉凶。董道秀一意逢迎,高呼:大吉!拓跋丕估算自己今后可能登上大位。虽然他还不敢大事声张,但时时喜形于色,不免为人所知。
这些问题被揭露后,拓跋焘将满腔怒火首先喷向搞图谶的巫觋。多数佛教徒是搞鬼神方术的,所以,拓跋焘下了禁佛的诏书,不准这些人再无事生非。
拓跋焘决心整顿内部,他认为贵贱应该严格区别,子孙也不能逾越界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只能打地洞,这样才能杜绝下一代发生叛逆之事。因而在下禁佛诏的第二天又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王、公、卿大夫的儿子都要到太学去念书;做工艺、经商的儿孙都应该学习父兄的行当。不准私立学校。如有违犯者,为师者死罪,主人满门抄斩。
正月里,拓跋焘就连续下了两道诏书。二月初,曾参加出征的中山王拓跋辰和八个将领,以出兵柔然没有按期到达的罪名被斩首。这显然是因为他们与刘_有勾结而招致的下场,否则出师误期是刘_矫诏所致,他们不一定会赔上脑袋。
乐平王拓跋丕是当事人,自然万分忧惧,在中山王被砍头的第三天得病而亡。乐安王拓跋范原是个宽厚文雅的人,很受拓跋焘信任,但他对刘_一案闻而不告,事发几天后突然死了,朝廷对外宣称为痼疾暴薨〔hōnɡ〕。
北方统一后,拓跋焘更加注意重用汉族地主士人,同时任命高允、卢玄等三十五人为朝官或郡太守,其余在州郡为官的更是不计其数。崔浩、高允以及其他汉人也都善于搞图谶,还有寇谦之等一批道徒也常搞鬼神方术。下了禁佛诏后,他们都安然无恙。太平真君的年号并没有改动,显然拓跋焘还是以道教的太平真君自居,道教仍在他的羽翼下发展并为其统治效劳。
禁佛诏是由于刘_及一些王公的谋叛所引起的,但也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刘_死后,查抄家产,没收巨万财富,他哪来的这么多家产?原来刘_生前作威作福,各地将领们打了胜仗,必须将缴获的财宝与刘_平分。从此,拓跋焘一说到刘_就切齿痛恨。
当时北魏还没有实行俸禄制,武将就靠作战掠取财富和劳力。就几次战争的大略估计,俘获各族的士兵及百姓达四十多万人,大多分给王公贵族及文武官员作为奴隶。王侯以下的家中还专门设立典师总管奴役。
由于如此残酷掠夺和压迫,各族人民纷起反抗斗争:北魏初期,万人起义者至少有九次,其中盖吴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拓跋焘,的读音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有11个儿子,2个女儿。
拓跋焘的儿子分别是景穆帝拓跋晃, 晋王拓跋伏罗, 东平王拓跋翰, 临淮宣王拓跋谭, 广阳简王拓跋建, 南安隐王拓跋余, 拓跋云,拓跋冒,拓跋真,拓跋虎,拓跋龙。其中拓跋云,拓跋冒,拓跋真,拓跋虎,拓跋龙5人早年夭折还未成人。拓跋晃,是拓跋焘长子,受宦官怂恿诬陷被被魏太武帝拓跋焘处决。拓跋焘死后,拓跋余继承帝位,因为犬马声色,民怨沸腾,被宦官杀害。其侄子拓跋睿即位诛杀宦官,分别追封拓跋晃,拓跋余为景慕皇帝、敬寿皇帝。
拓跋焘(tuò bá tāo)
拓跋焘(408~452.3.11),字佛狸,鲜卑族。北魏世祖,太武皇帝。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并占据了刘宋的河南之地。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
焘
拼音: dào tāo
tāo ,人名用字。
魏武帝灭佛的故事是怎样的?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同司徒崔浩都很尊重信任寇谦之,也信奉寇谦之的道行。崔浩一直以来就不喜欢佛教,屡次劝谏太武帝,称佛教虚幻荒诞,在世上浪费财物损害百姓,应该把佛教的一切都除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的正月,魏武帝拓跋焘乘着车驾,浩浩荡荡地到道教的神坛前去接受符篆(是一种道教称为“天神”的文字)。沿途旗帜飘扬,旗子所用的颜色全都是道教崇尚的青色。
后来,盖吴起兵造反了。魏武帝拓跋焘为了征讨盖吴,就来到了长安。他们进入一座佛教寺院,和尚们拿来酒给太武帝的侍从将官们喝。太武帝的侍从将官来到和尚居住的房里时,发现那里有许多兵器,便报告了太武帝。太武帝大怒道:“这不是和尚应该使用的东西,他们一定是同盖吴串通,想作乱的。”于是,命令手下将全寺院的和尚都杀了。
魏武帝让人清查寺中的财产。清查财产的侍从们惊奇地发现寺庙中藏着许多酿酒的用具,还有许多各地官员和财主的财产也全都寄存在这里。更让人惊奇的是,堂堂的佛寺里,居然挖了地下室,地下室里面还藏了很多女人!崔浩曾劝说太武帝将世上的和尚全都斩尽杀绝,毁掉各种佛经佛像。魏武帝对崔浩的话本来不太在意,经过这场事件以后,太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大臣寇谦之感觉这样干不太妥当,极力劝阻崔浩,崔浩不听。他们首先杀了长安的和尚,焚毁佛经和佛像,并下诏给留台,让他通令全国,按长安诛杀和尚的法令去做。
魏武帝在给各地下的诏书上说:“后汉荒*无道的昏君信奉迷惑人的邪伪之教来扰乱天道常规,这是自古未曾发生过的事。夸张荒诞的大话,根本不符合人的常情常理,在国家将要灭亡时没有人不受迷惑。所以,国家政治教化不能推行,礼教仪法遭到破坏,普天之下,动荡穷困。我按照上天的旨令,想要铲除伪善,消灭它的痕迹,保留真正实在的东西,恢复伏羲、神农时期那样的太平社会。从今以后,胆敢事奉胡神以及塑造佛教的泥像、铜像者满门抄斩。有关部门要通告在外地征战或驻守的各位将领、刺史,凡有浮图像和佛经等等的东西都必须销毁焚烧,和尚不管年纪大小统统活埋。”太子拓跋晃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多次劝谏想让太武帝收回成命,但太武帝不听。于是他只好拖延时间,慢慢将诏书发下去,这就使远近寺院的和尚事先得到消息,各自想办法脱身,许多和尚幸免于难,也有许多人把佛经佛像收藏了起来。然而佛塔和佛庙等建筑,在北魏的时候基本都被清除完了。
佛教的发展,给北魏的统治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浚颁布了复佛法诏,佛教才得以复苏并发展。拓跋焘灭佛,在北魏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拓跋焘崇儒灭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并给以后的反佛斗争以深刻影响。
北魏太武帝时代为什么对佛陀和他的弟子下狠手?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主要有两个原因。增加兵员和收入。
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虽然来自于北方草原,但是很早就羡慕中原文化,对于南北朝时期刚刚流行起来的佛教也是神往已久。太武帝的父亲道武帝拓跋珪本人就十分喜欢佛教,他建立北魏政权以后,曾经在国内大力宣扬佛法,甚至将佛教定为国教。一系列的举措都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传播。
道武帝的儿子太武帝成长在这种崇佛的氛围里,一开始自然对佛教是有很大的尊敬和热爱。但是慢慢的,太武帝发现,事情正在起变化。
事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原来,寺庙都有自己的“自留地”,由于国家的特殊政策,寺庙不用给国家纳税,地里的收入全部归寺庙的和尚们所有。于是寺庙周边的很多农民为了自己不交税,就请求寺庙把自家的土地“霸占”过去,然后自己去给寺庙当佃农,继续种自己的地。这是一种变相的逃税方式。
第二个原因。那时候除了赋税还有徭役,就是不止要给国家交粮纳税,还要服徭役,每年给国家干一个月苦工,当一个月戍边的卫兵。当然了这些徭役也跟和尚们没关系,和尚们主要负责念经诵咒为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们超度。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剃度加入和尚的队伍中去,这样就不用去干累死累活的徭役了。
太武帝慢慢发现,国家面积越来越大,但是收入却越来越少,战士也越来越少了。一查原因,都跑到和尚庙里去了。这时候道教徒崔浩在一旁煽风点火一番之后,太武帝下定决心在国内禁绝佛教。
关于“拓跋焘为什么重道轻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2954.html